文学家简介

 莱蒙托夫的主要作品有《海盗》、《罪犯》、《奥列格》、《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鲍罗金诺》、《祖国》、《预言家》、《孤帆》、《恶魔》、《童僧》、《商人卡拉悉尼科夫之歌》、《当代英雄》、《假面舞会》等。
   莱蒙托夫出生于莫斯科,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塔尔哈内度过。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语言,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赋。1825年夏,外祖母带莱蒙托夫来到高加索的矿泉疗养地。儿时对高加索自然风光和平民生活的记忆对诗人的早期创作产生了影响(《高加索》1830年;《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1832年)。
 
  1827年莱蒙托夫全家搬到莫斯科,1828年他作为半寄宿生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四年级,在那里接受人文教育。还在塔尔罕内时,莱蒙托夫就对文学和诗歌创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寄宿学校,莱蒙托夫主要研究普希金和拜伦风格的长诗。莱蒙托夫早期的主要作品都是拜伦式长诗。
 
  1828-1829年,莱蒙托夫创作了《海盗》、《罪犯》、《奥列格》、《两兄弟》(死后才得以发表)、《最后的自由之子》、《伊兹麦尔一白》和《恶魔》等诗篇。这些长诗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抗争、冲破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英雄、被抛弃者和暴乱分子,“罪恶”悬在他们头上。
 
  1830年,莱蒙托夫考取莫斯科大学思想政治系。莱蒙托夫在友人A·M·韦列夏金娜的家中结识E·A·苏什科娃,并深深迷恋上了苏什科娃。因为她,诗人于1830年开始了抒情诗创(《致苏什科娃》、《乞丐》、《十四行诗》、《夜》)。不久后,莱蒙托夫又疯狂地爱上了剧作家伊万诺夫的女儿伊万诺娃,有了第二段短暂的恋情。
 
  不断地移情别恋,让莱蒙托夫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自己。这时,他的诗歌出现了“片断思维”体裁,诗的中心部分是不停的自我剖析和自我认知。1830-1831年的创作开始以社会为主题。
 
  1832年,莱蒙托夫离开莫斯科大学前往圣彼得堡,希望在圣彼得堡大学继续求学。但他在莫斯科所听课程被拒绝评定合格。莱蒙托夫听从亲朋的建议选择从军:1832年11月他通过近卫士官生入学考试,在军校度过了两年时光,队列勤务、值勤和阅兵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时间。1835年,莱蒙托夫毕业,成为禁军了骠骑兵团的一名骑兵少尉,他的创作又趋活跃。这一年面世的长诗《哈吉—阿勃列克》是莱蒙托夫第一次在印刷刊物上发表作品……
 
  1841年7月27日,他因病到帕吉戈尔斯克疗养,和这里的退伍少校玛尔廷诺夫决斗而死,年仅27岁。外祖母将其安葬在塔尔罕内。
文章关键词:俄语学习俄语培训俄罗斯莱蒙托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