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是名门贵族之后,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30年8月7日,托尔斯泰的母亲玛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去世。1837年1月10日全家从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迁往莫斯科,6月21日托尔斯泰的父亲去世。1841年8月30日,他的监护人姑母去世,由住在喀山的姑母监护。于是举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9月20日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言专业,准备成为一名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托尔斯泰转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托尔斯塔迷恋社交生活,无心学业,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了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托尔斯泰所有,他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但得不到农民信任。这件事被果戈理以讽刺手法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圣彼得堡参加法学考试,考了两门课就放弃了。同年秋,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名义上),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疲倦和压抑。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民众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从中篇小说《一个绅士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然而,改革试行在自己庄园失败。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重重,却找不到消灭矛盾和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1873-1877年,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童年》以及《复活》。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高加索的俘虏》、《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文章关键词:俄语学习俄语培训俄罗斯